贵州职业技术学院“传唱苗族古歌,共谱民族团结”实践团近日在凯里市三棵树镇季刀苗寨开展社会实践。受现代文化和市场经济冲击,季刀苗族古歌传承面临困境,实践团通过录制古歌纪录片,开设古歌传唱小课堂等方式助力季刀苗族古歌接续传承,以实际行动为苗乡人民办实事,为民族团结进步添彩。


季刀苗寨,和广大苗族聚居区一样,流传着以创世为主体内容的诗体神话,即苗族古歌。苗族古歌是在原始神话传说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在先民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史诗,被称为“苗族史诗”。
为苗乡人民办实事
通过走访调研了解到,季刀苗寨的古歌在巴拉河河谷响彻了六百余年,但现在寨子里会唱古歌的大多是老人,年轻人为求生计大多外出务工,少年儿童也缺乏学习古歌的兴趣,在社会发展的浪潮中,对于古歌的重视也逐渐被冲淡,古歌传承成了寨子里老人们的揪心事。周茂英(女,84岁,歌师)说,“我从15岁开始唱古歌,也快唱不动了。我想它可以继续唱下去,希望以后来季刀的客人还可以听到。”
实践团成员发挥专业特长,为季刀苗寨录制季刀苗族古歌纪录片,让季刀苗寨的古歌得以记录,让季刀苗族古歌被更多人熟知、认可,自愿参与到它的传承与弘扬中。

为季刀苗族古歌传承出实招。实践期间,到访客人均表示,非常喜爱季刀的苗族古歌。但古歌演唱人数逐年减少,后辈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实践团组织古歌传唱小课堂,组建“实践团大学生+季刀留守儿童”传唱组,每日到歌师奶奶家学习古歌,并在实践活动最后一天的汇演活动中表演了古歌节目。节目的成功演出,激发孩子们学习和传唱古歌的兴趣和动力,得到歌师的认可,也让他们看到了古歌传承的希望。黄正均(男,66岁,歌师)一边欣赏节目,一边说,“只要娃娃们愿意学,我也来教他们。”


为季刀苗族古歌宣传出新计。季刀苗族古歌由于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受众面不广,经济价值转换低,这也是导致季刀古歌传承面临困境的原因之一。实践团利用喜马拉雅、抖音、哔哩哔哩等新媒体渠道,对季刀苗寨和古歌进行直播和视频宣传,以淳朴的苗寨和悠远的古歌吸引大家关注,提升了季刀苗寨和古歌的知名度,以此让更多人认识季刀、来到季刀,助力季刀苗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让古歌在发展中得以接续传承。

季刀的发展是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缩影,季刀苗族古歌更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瑰宝,实践团成员希望通过此次实践活动让季刀古歌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以此带动古歌的传承和季刀的发展,让季刀这颗明珠绽放出新时代的光彩。实践团通过传唱苗族古歌实践活动开展,共谱民族团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供稿:信息工程学院团总支
供图:李有利、王忌、杨晓红
编辑:学生记者团 张世清
一审:信息工程学院 姚楠
二审:党委宣传部 王瑜
三审:党委宣传部 黄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