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挑战你的“字”慧
汉字听写大赛开始,请同学们准备好纸和笔。
请听第一题,“zhàng号与安全”是“账号”还是“帐号”?
如果你能准确答出,先别窃喜,再来试试下面这几道填空题。

做完这些题,是不是有这些“同感”:
“不识庐山真面目”:这些字我都认识,但让我单独写出真实的字形就有点困难了;“黯然失色”:我不认识这个字,也不影响我用“高科技”搞定它,但在纸上写出就难倒我了;“张冠李戴”:高考后就很少提笔写过字了,要不找个字形或发音相近的字代替?或者我干脆写潦草点,我自己认识它就好了……

在信息化时代的大潮中,我们无可避免地沉浸在键盘敲击和屏幕阅读的世界里。交流方式也因科技的发展由纸笔转向了电子设备。然而,在这一转变的背后,一种被称为”提笔忘字”的现象悄然兴起,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深思。
二、患上汉字“失写症”的原因?
“提笔忘字”是综合征,不能简单视之。
过度依赖“高科技”。以前,人们需要频繁地写字。现在,人们过渡依赖电子设备输入文字,减少了手写接触。另一方面,随着教育方式的革新和科技的进步,各种智能设备纷纷走进校园,成为老师的“小助手”、同学的“好伙伴”,在无形之中降低了对手写的要求。
网络语言的“流行”。“今天食堂的饭菜如何”“绝绝子,yyds!”殊不知,我们在网络造梗的时候,也和汉字越走越远。各种“数字快餐”的盛行,正在悄无声息地占据人们的闲暇时光,这使得原本用于深度学习、阅读等提升自我、丰富内涵的活动逐渐被淡化,进一步加剧了提笔忘字的问题。当网络愈发流行,我们对汉字本身的敬畏也会随之丢失。

敬畏之心减弱。从结绳契刻到甲骨文、金文、小篆,后又有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再到现今的文字。横竖撇捺点,成了汉字的骨与肉,形成了由字形、字音和字义组成的符号系统。中国一直有着“敬惜字纸”的优良传统,而如今我们为了图方便,即使敲错字,也将错就错;即使不会写字,也不肯查字,出现文经我手,放任自由的现象。

三、如何“提笔不忘字”?
无论时代怎样嬗变,无论技术怎样革新,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不会改变,而青年大学生们更不能丧失汉字文化的自尊、自重与自觉。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成为“不仅能敲击键盘,也会挥毫泼墨,不仅有科学精神,也有人文理念的君子”。

多练练笔头功夫。汉字要多写,更要多用。在信息化时代中,我们照样可以“见字如面”“题诗抒情”,不妨重拾手写日记、手写笔记的习惯,让书写体的适用环境多一点。当然,遇到不会写的字一定一定要多翻翻字典。
多读读经典书籍。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学习书法、参与相关文化活动等方式,深入理解和欣赏汉字的美,从而增强对汉字的记忆和运用能力。
多看看优质节目。随着《神奇的汉字》《“字”从遇见你》《汉字五千年》等节目的圈粉,我们看到了传统汉字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在这些优质节目背后,青年大学生更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开展创新类活动,为汉字创造更多亮相的机会。

多讲讲汉字故事。细说“羊”字,“吉羊”为啥就是“吉祥”?成语“饮鸩止渴”中的“鸩”是什么?汉字的背后是中国人哲学、文明、出行、生活等的基因密码和历史文化典故。读懂汉字背后的历史文化,与汉字来一场心灵之约,我们才能更好传承它。
愿每一个人都能珍惜汉字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愿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汉字的魅力。
愿每一个人永葆对汉字的敬畏之心!
供文:学生记者团 赵燚蕾
一审:党委宣传部 宋婷
二审:党委宣传部 姚楠
三审:党委宣传部 何滨